附件预览
×
心语滴滴
当你累了的时候,心灵是唯一的归宿!岁月改变了年轮,但改变不了你我赤子的心! 朋友!有空来坐坐!
我的主页
照片
好友
[
文章
]
收藏
最新阅读
推荐文章
区空间
校空间
招考信息
|
中考语文
|
红木天香
|
索书成癖
|
人生啐语
|
身心健康
|
歌词回味
|
花花草草
|
泥壶茶香
|
语文课改
|
石全石美
|
音韵有声
|
社会关注
|
单反天地
|
世说新语
|
航海罗盘
|
片风丝语
|
诗情醉意
|
散装啤酒
|
课堂散步
|
课题研究
|
幽径偷花
|
禅房窃月
|
名诗撷英
|
时文掬美
|
棒棒糖香
|
快乐体验
|
问题辅导
|
试题宝库
|
作文探究
|
五彩缤纷
|
经典咀嚼
|
阅读沉思
|
名人浏览
|
电子书屋
|
班会写真
|
文史休闲
|
本学习空间统计:
4208
篇文章
博主说明:教师
姓名:王金龙
学校:翠园文锦中学
空间等级:
56
>
现有积分:67604
距离下一等级:12396分
空间排名:教师类 第10
最新文章
癸卯初夏即兴叹安庆
采桑子·癸卯春对雨
癸卯珍珠婚周年与夫人共勉
云南印象
癸卯春夜游凤凰古城即兴
癸卯忆安庆振风塔
随机阅读
俱往矣,风流趣事
鹏城记忆
仿满江红-老有所悟
重温四十年前的日记,唏嘘良久
悼念江小秋老同学
烧脑“三卜”
推荐文章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2021届四班马安然)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2021届三班吴雨洋)
悼念石云孙老先生
观家叔微信故乡古镇坡头郁金香美图步李白《.
辛丑春二月浏览方教授微信母校红楼东侧门照.
辛丑二月既望粤港澳大湾区仙湖邓公手植树下.
12月18日
2017
余光中离世,乡关何处寄乡愁
作者:
王金龙
发表时间-15 :50:0 阅读(
1275
)| 评论(
0
)
余光中离世,乡关何处寄乡愁
原创作者:封寿炎 来源:光明日报
12月14日,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先生在台湾病逝。消息传出,华语文化圈里,人们追悼、纪念。
一首《乡愁》,使余光中的名字传遍华语文化圈。每当炎黄子孙心中涌起家国之思、追问乡关何处,这位华发如雪的清癯老者就在人们的心头挥之不去。他已经成为一个象征、一个标志,他的离世似乎标志着他所代表的那一代人渐行渐远。
读过《乡愁》的人很多,但不知道真正理解《乡愁》的人有多少。如果没有对于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没有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深刻体认,缺乏深沉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恐怕很难领会到它的字字千钧、意象深沉。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里承受着百转千回的命运,历尽光荣与梦想、磨难与沉沦,却始终坚韧如钢,生生不息。中华民族顽强而澎湃的生命力,源于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她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无远弗届,哪怕是浪迹天涯、漂泊四海的游子,都能感受到她的召唤,在这种文化母体里找到精神家园,安顿自己的情感和心灵。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迁居香港,次年赴台湾。在创作《乡愁》的时候,他已经离开祖国大陆20多年了。如笔者一样生活在开放年代的后辈,已经很难感受那种日夜煎熬的思乡情切,却曾经目睹长辈们久别重逢的肝肠寸断和欣喜若狂。笔者的家乡是广西最大的侨乡,两位堂伯父都于1949年迁居台湾。1989年,他们第一次重返大陆。阔别四十年之后,白发苍苍的兄弟姐妹终得相见。那种抱头痛哭、大恸大喜的场景,如今回想仍然历历在目。回到家乡之后,白天他们四处走动,逐一寻访故地故人;晚上就和族人聚集在一起,彻夜长谈。《乡愁》这样的诗歌,饱含着他们这一代人多少思乡之情、望乡之泪。
如今,借助发达的通信和交通,“地球村”的居民早已“天涯若比邻”。然而,真正能把人们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文化仍然是一条根本性纽带。只要仍然传承着共同的文化根脉,共同体认着中华文化这一文化母体,那么无论是一湾海峡,还是政治、历史和现实的阻隔,都遮蔽不住人心思归,都无法抵挡两岸血浓于水的召唤。
几十年来,两岸交流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当囿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羁绊,政治上还难有重大突破的时候,两岸文化的交流早就“轻舟已过万重山”。邓丽君的歌曲、琼瑶的小说、侯孝贤的电影,以及以综艺节目为代表的台湾电视节目,都在大陆流行。在严肃文化领域,台湾的学术研究和文学艺术,包括余光中先生的文学创作,都在大陆获得很高评价,对大陆的相关领域产生影响。当然,台湾文化的源头毫无疑问是跟祖国大陆共享的中华文化。哪怕是时髦新潮的周杰伦,他低吟浅唱的《青花瓷》《发如雪》里面,不也摇曳着风雅中华的一缕情丝吗?
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余光中这一代文化人的日渐离去,当在大陆出生、迁居台湾的一代人退场之后,在台湾出生成长的一代能否传承好这份文脉?他们还会像余光中先生那样,将血渗透在墨里,书写自己对于家国故土和精神家园的炽烈情感吗?他们还会像笔者的堂伯父那样,望乡泪千行、思乡梦难平吗?当他们偶然读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时候,心里会有所触动吗?或者说,他们还有乡愁吗?
如果切断了文化的根脉,斩断了思恋的乡愁,台湾将何以搏击太平洋的惊涛骇浪,将何以安顿她漂泊的灵魂?这应该也是晚年余光中的关切和担忧。最近10多年,余光中一直反对岛内某些人降低高中教材中文言文比例的动议,极力维护中华文化。他说,如果将文言文抛弃不用,“我们将会变成‘没有记忆的民族’”。余光中这种坚守的背后,既有拳拳的赤子情怀,也有深沉的文化忧思。如今,他已离去,唯愿他留给我们的“乡愁”可以照亮一条前路。
上一篇文章:读二徐先生作《乌以风传》有感
下一篇文章:汪曾祺能进文学史,总和他特别会写吃食有点关系
[相关文章分类——
名人浏览
]
朱自清的两则佚文
魏建功与鲁迅的师友情
苏轼一生创作大量佛禅诗 最后时刻有僧友陪伴
王襄的甲骨情缘
“不可卒读”的章太炎演讲记录稿
汪曾祺能进文学史,总和他特别会写吃食有点关系
余光中离世,乡关何处寄乡愁
加缪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