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行者
                     我的空间

我的主页    照片   好友[文章  收藏         最新阅读     推荐文章 
区空间    校空间  
每日心情 |  好文欣赏 |  教学点滴  |  教材教法 |  教育活动 |  课程改革 | 
本学习空间统计:   33 篇文章  


博主说明:教师
姓名:彭乃尚
学校:罗湖外语实验学校
空间等级:15 >
现有积分:651
距离下一等级:49分
空间排名:教师类 第582

 
最新文章
 
珠江情
情牵南盘江
支教老师不忘初心,为桂西边陲学校注入深圳.
大山里吹来罗湖的风
下乡扶贫记
人生转场云贵高原
 
随机阅读
 
同饮一江水 共唱一首歌——草埔小学学生参.
诉衷情 (贺中秋)
仲吕,山坡羊
仲吕,山坡羊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想象(中)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想象(上)
 
推荐文章
 
珠江情
情牵南盘江

10月6日
2021
 

情牵南盘江


   作者:彭乃尚 发表时间-12 :29:4  阅读( 3582 )| 评论( 0 )
 

   

                               情牵南盘江

                                    彭乃尚

(本文刊于广西白色市文学刊物《金钟山》2021年第3期,获该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三等奖。)

                                   初识南盘江

 

    虽是广东人,但没来广西之前,对西江可以说是知之甚少,对它的了解只停留在地理课本的介绍。二零二零年,由于工作关系,我从二千多里外的珠江东岸来到了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才知道西江上游河段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南盘江。

    美丽富饶的珠江干流从上而下由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五个河段组成。南盘江,发源于云南曲靖市乌蒙山余脉,经贵州省兴义市、广西百色市,在贵州省望谟县蔗香村与北盘江汇合后称红水河,全长九千多公里,南盘江中、下游大多穿行于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第一次见到南盘江是来隆林县后的第一个周末。那个周五快下班时,同样是来自深圳罗湖、在隆林县扶贫的挂职副县长蒋德元同志打电话说,为了让我们这些深圳来扶贫支教的老师尽快了解隆林,爱上隆林,周末带我们去天生桥水电站参观。于是,周六一大早,我们一行十余人就兴致勃勃地向南盘江进发了。

隆林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连绵起伏的群山一座挨一座,道路崎岖多弯,弯曲的公路上时不时有拉着重物的大货车呼啸而过,吓得我这个老司机也胆战心惊,驱车约莫一个小时后,车子在一个不知名的村庄停了下来。当我们正纳闷时,蒋德元同志说,先去采摘百香果。当看到地里挂在枝藤上的百香果,我们特别的兴奋,纷纷拿起手机拍起照来。蒋德元同志告诉我们,这是深圳罗湖区为帮助隆林县打赢脱贫攻坚战而搞的百香果种植基地。听到这里,老师们都纷纷表示要买些百香果带回去。果农热情地让我们尝尝,也许是心理作用,我们都觉得这里的百香果特别甜。

在百香果园游玩了一会,我们又继续前进,大概半个小时后,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半山腰上的公路上,蒋德元同志让我们停下车。往下眺望,只见一片碧绿的湖面静静地躺在蓝天白云下,两岸是翠绿的青山,山间稀稀疏疏的点缀着一些房屋,白色的墙,蓝色的屋顶。宽阔的水面波澜不惊,不时有几只水鸟飞过,远处还泊着几只小船,特别有诗意,仿佛是一幅山水画。蒋德元同志告诉我们,这就是建在南盘江上的天生桥一级水电站。

据了解,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电站位于广西隆林县与贵州省安龙县接壤的雷公滩峡谷上段。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年平均发电量52.26亿KW·h,是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粤、港、桂、黔等地的居民和工农业输送电力,它的建设为南盘江流域乃至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心剂。蒋德元同志告诉我们,天生桥电站建起来后,当地还利用水库发展起了旅游业、养殖业等,给两岸人民带来了财富。

后来,据隆林民族中学的苏老师介绍,建设天生桥水电站之前,遇陆路阻断,从隆林县金钟山乡到县城办事,只能坐船从南盘江往返。据他描述,顺流时,是两岸猿声啼不住,木船已过“索命滩”。逆流时,险象环生,需要斗智斗勇,才能驶出险滩,不知有多少船只被急浪倾覆,甚至命丢被广西人称为“索命滩”的央索滩。如今,天生桥水库水面平静,一碧万顷,两岸郁郁葱葱,不但到达金钟山非常方便,还可以坐船游览贵州万峰湖景区的湖光山色,简直是换了人间。

参观完天生桥水电站,蒋德元同志带我们去临江的餐馆吃了南盘江的野生河鱼,这里的河鱼肉质结实,味道鲜美。品着南盘江的河鱼,赏着湖光美景,想到城市的喧嚣,真想学着诗仙李白,弄一扁舟,彻底放松几天,甚至在南盘江畔择一小城,不辞长作南盘江人。

 

 

探寻雷公滩

 

想去探寻雷公滩的缘由,是与隆林民族中学的老师聊天引起的。

一天,无意中谈到了天生桥水电站,民族中学的老师告诉我,天生桥二级电站是建在险峻的雷公滩峡谷上的。据说,奔腾的南盘江到了雷公滩,两边的高山突然把大河拦住,只留了一个狭窄的缺口,加上落差大,湍急的河水冲击河岸与河床,发出巨大的响声,宛如天上的雷鸣,因此得名雷公滩。雷公滩一带的山上有黑叶猴、弥猴等国家级保护动物。他们听老一辈的人说,没建水电站前,雷公滩峡谷非常窄,两岸之间的距离非常近,最近的地方不到两米,像一座天然形成的石桥,因此得名天生桥。还听一个老师说,以前隆林县与贵州省兴义市不通公路,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小姨去贵阳看病,只能从隆林县步行到兴义,就是从雷公滩的天生桥上走过去的。于是,雷公滩与天生桥的神秘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我下决心一定要去雷公滩探个究竟。

三月一个晴好的周末,我吃完早饭,就向雷公滩出发了。路上想看看怎么走,但是地图上搜索不到雷公滩这个地名。没办法,只能沿着大概的方向前进。沿着天生桥通往桠杈镇的弯弯曲曲的柏油公路走了几公里,到了一个山坳上的小村子,村民告诉我,过了山坳往前走,就可以看见天生桥二级电站了。果然,沿着山路没走多远,就隐约看见山下谷底有一片碧绿的水面,想必就是天生桥二级电站了。这时,我停下了车子,仔细观察了一下这里的地形,只见四周都是高山,少说也有近千米高,只在我的对面留了一个狭窄的缺口,我想这可能就是雷公滩了。我发现自己所在的位置观赏的角度不是很理想,于是决定到旁边的山头看看。

沿着半山的水泥小路往前走,只见半山腰零零星星有几户人家,到了一户人家门前,我便停了下来,跟他们打听。他们告诉我,他们是贵州安龙县的村民,布依族,因建天生桥二级电站从南盘江的河滩上搬到了这里。说到这,我觉得挺奇怪,便问他们,南盘江这边不是都是广西的地盘吗?他们说,不是的,南盘江这边大多是属于广西,但这个山头属于贵州。是啊,南盘江是广西的母亲河,也是贵州的母亲河啊,怎么会分得那么清楚呢。

他们的房子非常漂亮,蓝色的琉璃瓦,白色的瓷砖外墙,一座一座点缀在翠绿的山间,眼前青山环绕,风景如画,在我看来,简直是人间仙境。他们非常好客,听说我是从深圳的,便从家里拿出自家种的枇杷和香蕉让我品尝。

据他们介绍,在没建天生桥水电站之前,二级电站所在的位置是一片开阔的河滩,河边有一大片农田,他们世世代代就生活在那里。说到这里,他们中一个妇女掏出了手机,翻出一组照片,告诉我这就是建电站之前的样子。只见照片中高耸陡峭的悬崖下有一片宽阔的稻田,禾苗绿油油的,一大片,少说也有几十亩。还有几张照片是正在筑坝建设水库的场景。他们告诉我,建设电站的时候,这里驻扎了上万的水电工程兵,现在半山腰还留有解放军住过的房子,后来被人用来养牛、养黑山羊。他们说,天生桥后来因为云南省运输木材的需要,把两边的石头炸掉了。不过,就是没炸掉,也看不见了,因为早已经因二级电站的建设,把它淹没在了几十米的水底。

他们说,天生桥二级电站建了近十年,因为要从大山下面挖一条十公里的引水隧洞,工程巨大。往下望去,只见一条高达六七十米、长五六百米的水泥大坝横贯南北两山之间,把碧绿的江水拦住。江水正通过隧洞引向十公里外的桠杈电站,源源不断地为广西、广东、贵州输送电力,雷鸣般的水声没有了,昔日放荡不羁的南盘江倒像一个温婉的母亲,把她的各族儿女紧紧地搂在怀里,用她千年不竭的乳汁,养育着南盘江两岸的各族儿女。

 

 

 

围观乡土作家采风 

 

暮春的一个周末,百色市隆林县文联组织了一次“南盘江流域文化振兴乡村行”采风活动。由于与文联的同志相识,便应邀参加了这次采风活动。

隆林作家是一群有情怀的作家,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这次采风的目的是走乡村,看产业,记录隆林的乡村创业史,促进乡村振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同行的还有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作家梁老。梁老虽已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至今还笔耕不辍,真让我佩服。作家们首先观赏了因建设平班水电站而形成的腊仁水乡美景,然后在班支花村参观了土法红糖生产车间,详细聆听了村支书讲述他们脱贫攻坚的故事。

参观完毕,我们继续沿着南盘江前行。当我们的车队到达一棵开得火红的木棉树下,大家便停了下来。我们随行的有一位农民出身的女作家杨美珍,她原来是班支花村的村民。她向我们介绍,眼前宽阔的水面下面,原来是三棒乡政府的所在地和三棒码头,对面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在解放前,这里的码头,粤、桂、黔三省客商云集,是广东货物运往云南、贵州的必经之地。现在这里的一些居民会讲粤语,他们就是留在这里定居的广东客商的后裔。

昔日粤、桂、黔三省客商云集的繁华码头和茶马古道,如今静静地躺在平班水库的水底,凝望着平静而宽阔的南盘江江面,好像耳畔还不时传来三棒码头上操着粤、黔、桂各地方言的客商的叫卖声和茶马古道的马铃声。火红的木棉树下,作家们手捧硕大的木棉花,仿佛在追忆南盘江畔壮、苗、彝族、仡佬、汉等各族儿女几千年来的奋斗历史。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一排低矮的房子前,一块“桂黔平班库区经济联合体”的牌匾引起了我们的好奇。杨美珍告诉我们,当年为了脱贫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西贡蕉,富了起来,对岸的贵州村民也要求加入种蕉行列,因此就成立了“桂黔平班库区经济联合体”,让南盘江两岸的同胞共同走上了致富之路。

杨美珍指着这个房子说,这里最早是村里的教学点,后来建了新学校,就搬走了。现在,新建的学校也空置了,因为许多家长把小孩接到了县城或镇中心校上学了,那里的办学条件更好,跟大城市的学校没什么两样。

最后,我们一行十多人又坐上了小船,尽情地欣赏南盘江两岸的美景。杨美珍女士告诉我们,这个地方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白崇禧就曾在这里留下印迹。解放初期,这里还是土匪、国民党曾经盘踞的地方,直到1950年10月底,隆林各族人民才获得解放。

如今,南盘江江畔的各族儿女,已经赶走了困扰他们的千年贫困。目前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我相信,南盘江畔的各族人民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

 

                   

         魂牵红水河

 

清澈的南盘江蜿蜒而东,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的蔗香镇与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听到红水河这个名字,就觉得她特别有诗意。

人间最美四月天,广西最美三月三。我决定利用三月三放假的机会去南盘江的终点、红水河的起点看看。

假期的第一天,当同事们热烈地奔向云南花海的时候,我悄悄地向南盘江出发了。

我从地图上看到一个叫八渡的地方,就在南盘江边,估计是一个古老的渡口。所以,行程第一站,就是去八渡看看。沿着隆林往百色的S322省道,进入福州至昆明的福昆公路。由于有了昆汕高速公路,一路上,宽阔的福昆线上并没有多少车辆,除了弯道和上下坡多一些,路面很平整,开起来非常舒服。曾听隆林县当地人说,以前他们到百色市里上学,一大早出发,要到天黑才能到达。现在隆林县到百色市区只要两个多小时,真是今非昔比。

到了田林的旧州镇,按照导航提示,我进入了开往八渡的乡村公路,路况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不时可以看见路旁盛开的野花,山上种着成片的砂糖桔。大约走了半个小时,突然传来一声火车的鸣笛声,抬头一看,只见远处一座高架桥上,一列火车正徐徐驶过。原来,这是南昆铁路经过的地方。再往前走,道路到了河边突然中断了。一问才知道,要到八渡镇,只能坐船过去,没想到这里竟还是一个渡船的渡口。一会,一艘轰轰响的渡船开了过来,放下引桥,前面的汽车便往船上开。见此情景,我赶忙拿出手机拍起照来。船工问我走不走,我说拍几张照片,他们便把船开走了。等了很长时间,船工才又把船开过来,于是我的汽车平生第一次坐了渡船。

远古的文明与工业文明在这里交集、碰撞。桥上,南昆铁路上一列一列的列车呼啸而过;桥下,渡船拉着各色行人、摩托车、小汽车来往于南盘江两岸。

当晚在贵州册亨县城住了一晚,决定第二天先去看看北盘江。

北盘江是西江上游红水河的支流,发源于云南曲靖乌蒙山脉,流经云南、贵州两省,至在贵州望谟县的蔗香镇与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

第二天早上我先到了望谟县的岩架镇,岩架镇的建筑很有特色,外墙全是木板装饰,金字屋顶。走在街上,看见很多人都在家门口支起大锅,杀羊杀鸡。走到其中一户门前,我便与他们攀谈起来。他们告诉我,这里的居民都是布依族,“三月三”是他们一年中最隆重的三个节日——春节、三月三和七月十五当中的一个。他们听说我是深圳来的,便热情地邀请我跟他们一起吃饭。由于要赶去看红水河的起点,婉言谢绝了他们的邀请。岩架镇旁就是北盘江,由于下了雨,河水有些浑浊,但是走到横跨北盘江的大桥上,一高一矮的两座桥横跨在两山之间,还是觉得挺有气势。

离开北盘江,我便沿着公路向南北盘江交汇的蔗香镇出发了。由于走的是省道,有不少公路是回头弯,开车要特别小心。经过约两个小时的路程,便到了蔗香镇。

为了更好领略南盘江与北盘江汇合处的壮观景象,我特意把车开到蔗香镇的后山上。站在山上,两江汇合的河道和蔗香镇尽收眼底。由于红水河龙滩水电站蓄水的缘故,并没有看到想象中那种两江暗流涌动、惊涛拍岸的壮观景象,江面非常平静,根本看不出是两江汇合的地方,更分不清那是南盘江水,那是北盘江水。是啊,桂黔血脉相连,哪里还需要分那么清楚!宽阔而碧绿的河面上不时有船只驶过,两岸的青山倒映在水中,山上零星地点缀着些房屋,宛如一幅豪放派的油画。蔗香镇依江而建,对面的村落是广西乐业县。或许是贵州与广西在相互媲美,两边的房子都建得很漂亮,白色的墙,蓝色的屋顶,错落有致。

太阳慢慢西沉,由于第二天要赶回来工作,我便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蔗香镇,离开了红水河的起点,真有点遗憾。

人们都羡慕“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因为现代人有太多的羁绊。但我更希望有“说停就停的旅行”,因为能停下来,不但是一种的状态,更是一种心态。世事纷繁,只有停得下来,才静得下来;只有静得下来,才能有所思考;只有有所思考,才知道我是谁;只有知道我是谁,才知道我从哪里来,将向何方去。

真希望有个“说走就走”“说停就停”的旅行,去好好看看还没看完的南盘江,以及还没来得及一睹她芳容的红水河。


(注:此文刊于《金钟山文学》2021年夏季刊,获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赛”三等奖。)



上一篇文章:支教老师不忘初心,为桂西边陲学校注入深圳罗湖力量   

下一篇文章:珠江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