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乌江(原名“乌江一朵浪”)
                     千里乌江水 奔腾入海洋

我的主页    照片   好友[文章  收藏         最新阅读     推荐文章 
区空间    校空间  
教学论文 |  人物彩照 |  诗词歌赋 |  散文随笔 |  楹联曲艺 |  古诗新唱 |  鸿雁长飞 |  赋彩课堂 |  闲情偶记 |  学海导航 |  桑榆晚景 |  流金岁月 |  快乐国学 |  博海观潮 | 
本学习空间统计:   771 篇文章  


博主说明:教师
姓名:杨建华
学校:退休教师
空间等级:40 >
现有积分:16209
距离下一等级:1291分
空间排名:教师类 第54

 
最新文章
 
仿满江红-老有所悟
重温四十年前的日记,唏嘘良久
悼念江小秋老同学
有朋自家乡来,不亦乐乎
重阳是一条老人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理趣(下)
 
随机阅读
 
俱往矣,风流趣事
鹏城记忆
仿满江红-老有所悟
重温四十年前的日记,唏嘘良久
悼念江小秋老同学
烧脑“三卜”
 
推荐文章
 
职场手记:万紫千红集桂林(下)
职场手记:万紫千红集桂林(中)
职场手记:万紫千红集桂林(上)
相逢是首歌,歌手是你我——博客伴我陶然行.
魅力教师,闪亮登场——博客伴我陶然行(中.
博海弄潮,高唱大风——博客伴我陶然行(上.

9月21日
2023
 

中国古典诗人的炼句(中)


   作者:杨建华 发表时间-12 :36:52  阅读( 46 )| 评论( 0 )
 

中国古典诗人的炼句(中)


   4.炼翻新句

  宋诗主流江西诗派就主张从古人的成句中翻出新意,他们诗歌境界是无限的,一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以有限之才求无限之境,就是李白、杜甫也不可能做到。唯一的方法是向古人学习,因为古人的成句美言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如能取古人陈言入翰墨,就像灵丹一粒,能点铁成金。他们把此叫做“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江西派的代表人物黄庭坚就作如是观:“诗意无穷,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少陵、渊明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模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古人之为文章,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入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他炼翻新句的第一个做法就是直接化用前人成句,但构思上更为新巧,表达上更加出奇,如晋代王褒的《僮约》,用“离离若缘坡之竹”来形容髯奴的胡子,新巧而形象别致。黄庭坚借来形容一位诗人吟咏时的潇洒之姿和清越之声:“王侯须若缘坡竹,吟哦清风起空谷”(《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不仅新巧形象,也更能衬托出诗人儒雅的气质。比起王褒的《僮约》,已从外表形象的勾勒深入到内在气质的表现。汉代李延年有首《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从此,“倾国倾城”就变成了美人的代称。到了宋代,用此来形容美人已变得俗滥,但黄庭坚却能翻空出奇,化腐朽为神奇,用此来形容诗人刘景文的诗歌价值和影响:“君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不但意思深了一层,而且也符合文人的雅趣。他的另一首诗《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五首》之二:“扶风乔木夏阴合,斜谷铃声秋夜深。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曾季狸在《艇斋诗话》中指出此诗“全用乐天诗意”,因为白居易《和思归乐》有句云:“峡猿亦无意,陇水复何情?为到愁人耳,皆为断肠声。”黄庭坚的《水仙花》中“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和《次韵伯氏戏赠韩正翁菊花开时家有美酒》中“乌角巾边簪钿朵,红银杯面冻糖霜”,也是分别化用杜甫的“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缚鸡行》)和“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南邻》)。但黄氏“乌角巾”二句比起老杜的《南邻》来,似乎形象更加饱满和细密。

  黄庭坚翻炼新句的第二个渠道就是从典故翻出新意,从而锻炼成名句。黄庭坚一直认为“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大量用典是山谷诗一个重要特色。用典新奇,这也是与他诗作刻意求新的精神一脉相承。例如在《王主簿家酴醾》中“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炉香”一联,以美男子喻花;在《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中“程婴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一联,则以志士仁人喻竹,两者都是用典故作喻,且都是以人喻物而不象通常那样以物喻人,手法极为生新。黄庭坚用典密度既大且又能精当、稳妥、细密、灵活,他往往旁征博引,从经史子集、道书佛典中吸取诗料。例如“俗里光尘合,胸中泾渭分”(《次韵答王慎中》),“泾流不浊渭,种桃无李实。养心去尘缘,光明生虚室”(《颐轩诗六首》其六)等等。

  古代诗人中炼翻新句从而传诵千古者自然不止黄庭坚一人,前面说过的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锻炼也是如此。唐人已有用“绿”形容春草的先例,如丘为《题农户庐舍》:“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口转歌》:“东风已绿浪洲草”;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但世人只知称赞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很少有人知道上述诗句。王安石诗中的“绿”字不止此篇,也都使用的很工巧,很精到,如《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北山流下的溪水涨满山下陂塘,一派春水接天、春光无限,并让我们产生想象:北山溪水带给钟山脚下的不止是春水,也给山下万物乃至江南带来春意、带来生机。它与后面“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两句相连,更在寻常语中顿生无限精妙意,《石林诗话》评此诗“但见舒闲容与之态”,实际上包孕静中生动、无中生有的禅意。

  又如他的《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此诗中的“绿”字与上一首《北山》中的“绿”字用法正好相反,前者是化动为静,这里是化静为动,将无生命的绿水青山都充满动态,都满怀情谊:一个绕着农田,让田野充满生命的绿色;一个刻意推开门,将青青的山色奉献到诗人眼前。王安石诗,特别是归隐钟山时期写的绝句,长以工巧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闲淡秀雅的自然风光,让人读起来清香满口。而且,这些诗句的语言并不藻丽奇特,往往是寻常语,只是用的恰到好处!


   5.炼创意出奇句

  “文章自得方为贵,切忌随人脚后行”。夺胎换骨、翻炼新句固然好,独出机杼,前无古人更有价值。关于如何炼句,前人也有不少论述。如表现征战的题材,我们熟悉王昌龄、岑参诗歌中那种英雄主义精神,所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所谓“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也有谴责统治者好大喜功,战斗生活艰苦的,如高适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杜甫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但是,诗人曹松的《己亥岁》却自出机杼,从战争的动机、性质、结局得出一个出人意表的结论:“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种洗练精警又深刻的诗句,自然让人印象深刻并引起深深的思索。再如怀古诗,有的诗人慨叹人事代谢、山河依旧,充满沧桑感慨,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有的评论战事,指陈得失,如杜牧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指责统治者荒淫误国,如李商隐的“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北齐二首》),但像张养浩《山坡羊》那样总结历史规律,得出一个如此深刻又如此沉痛的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恐怕仅此一人,仅此一诗!李煜由于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成为善于言愁的高手,他的《虞美人》词以水写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已到极致。但李清照却能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言愁上比起李煜有过之而无不及。李煜将愁写得有形体、像长江之水滚滚而来、源源不断,李清照则能将无形的愁不但写得有形体,而且有重量:“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而且深入人的内心:“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前面提到黄庭坚,他在炼句上也不仅是夺胎换骨、翻炼新句,还有意造拗句,押险韵,作硬语,连向来诗人讲究声律谐协和词彩鲜明等手法也抛弃,从而形成独特的山谷体。象下面这首诗《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次韵道之》:


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
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
赤壁风月笛,玉堂云雾窗;
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
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
万牛挽不前,公乃独力扛。
诸人方嗤点,渠非晁张双;
袒怀相识察,床下拜老庞。
小儿未可知,客或许敦庞;
诚堪婿阿巽,打酒缠红缸。


  开首四句运用比喻,谦逊地说他的诗没有苏诗那种阔大的气象。中间十二句写苏轼对他的赏识,同时表现他的傲兀性格,象倒在涧壑里的枯松,波涛推不动,万牛挽不前的。结四句说自己的儿子或许可以与苏轼的孙女匹配,言外之意是说他的诗不能同苏轼相比,但这种调侃的结句正是后来江西派诗人说的“打猛诨入,打猛诨出”,用一种诙谐取笑的态度表示他们的情谊。此诗从用字、琢句以至命意布局,完全体现了江西派诗人在唐诗的高峰面前独辟蹊径,推陈出新的努力。江西派成为宋诗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不是没有原因的。





上一篇文章:中国古典诗人的炼句(上)   

下一篇文章:中国古典诗人的炼句(下)